查看原文
其他

42万律师人均仅1.6个顾问单位,真正问题不是客户太少,而是效率太低 | 品牌星

余朋铭 大鱼 熊猫法律星球 2023-05-15

本文作者 | 余朋铭 大鱼

来源 | 大鱼私享会

这是熊猫品牌星的第 95 篇文章




3月7日,司法部发布了《2018年度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》的文件,更新了法律服务行业的部分宏观数据。



通过这份文件,我们得以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,了解法律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状态。不少律师和同行也在围绕这个话题做讨论——有的通过对比国内外的发展水平,说明行业发展阶段,有的对律师、律所的增长做数据分析,试图解读一些变化趋势。


而最让我关注的,是下面两个数字——


1. 2018年,全国律师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068万多件。其中,办理诉讼案件497.8万多件,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105.8万多件。


2. 为70万多家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。


全国42.3万名执业律师,平均办理法律事务25.2件,平均法律顾问1.6个。


这两个数字,都太低了。


所以今天这篇文章,我想和你分享我对于这些数字背后的理解和观点,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。
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


总的来说,不论是法律服务行业的总产值,还是服务客户数,还是提供的服务数,相比发达国家以及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,我都觉得太低了。


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数字的微妙变化(比如我们都知道,很多律师的实际创收是没有统计在内的),但是即使把它们乘以1.5,依然是一个小得可怜的数字。


我想起1月15日的开言大会上,华宇元典的CEO邹劭坤的演讲。在那段20分钟的演讲里,劭坤提到了两个数字——


全国法院案件受理量


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标的金额总数


统计显示,2014年至2017年,全国法院案件受理量从1600万升至3640万,增长了2.27倍。标的金额从2.6万亿升至12万亿,增长了4.6倍。


仅从『诉讼』这个切口,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——过去三年,诉讼的需求增长迅猛。


遗憾的是,诉讼律师的收入也好,办理业务总量也好,却并没有发生成倍增长。


这意味着,大量新增的诉讼需求,律师作为法律服务行业里重要的服务提供方,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满足。


但同时需要明白的是,就算律师不满足这些客户的诉讼需求,并不意味着客户的需求就没了——这部分需求的满足,最终需要法院来完成。


一个法官本来一年要审100个案子,因为诉讼需求猛增,现在要审理260个。法院同样面临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(因为人数并没有对应增长),于是法院系统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,因为信息化的核心目的,就是为了提高法院整体的服务效率,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消化猛增的诉讼需求。


某种程度上,它催生了华宇这样的行业巨头。




需求激增,但是满足需求的服务力量却没有明显增长。本来可以由律师解决的问题,变成了法院要解决的问题。


这背后反映的,是法律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效率不足的现实。


律师人数有限,同时个体律师的服务能力有限,做一个案子就要用掉20-30个工时,单位效率如果提升不上去,一年就做20-30个案子。


这也解释了律师行业通常的职业发展规律:


一开始我先做小案子,慢慢经验丰富了,开始做大案子。因为我单位时间效率提不上去,一年就办这么多事,所以必然会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。熬到一定年头了,接触的客户多了,就能做大案子了。


大标的的案件当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,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,占大头的永远是那些标的中等偏下的普通民商事案件。


但是这类需求,以整个律师行业目前的服务能力,是无法满足的。


所以我才会说,服务效率是法律服务行业当前最大的问题,它限制了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。而服务效率如果无法提升,市场体量也就注定很难增长(因为很多需求你没法满足嘛)。



前两天我和一个专门做餐饮行业的律师聊天,我说你觉得和餐饮比起来,法律服务行业处于什么水平。


他说差远了。


类比过来,当前的律师行业的整体状态,就像一个大厨在厨艺精湛之后,自己开了一家店。然后自己在门口吆喝,客人来了之后再自己收银、开单,然后自己跑到后厨切菜、做菜,再自己当服务员送上来,最后,一天的工作结束,桌椅板凳卫生清洁还要自己做。


稍微好一点的,也就是开个夫妻店,一个管前台,一个管后厨。招来的学徒,跟着师傅从擦桌子做起,然后什么都学会了。很快又会自己开店。


非常原始的作坊状态。


但餐饮行业早就逐渐开始摆脱这样的状态了。作为消费者的我们,也早就习惯去更加规范经营的店里解决自己的餐饮需求了。


背后的原因,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。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和规范经营程度,要高出法律服务行业一大截。


而提高服务效率的方法,无非两条路,一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,一种是生产工具的变化,最终都会提高生产能力。把做事情的效率提高的基础方式就是分工,分工就意味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

标准化,分工协作,信息化、品牌经营……都是不难想到的路径。


但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在这里。



法律服务行业整体效率不高,只是表象,表象背后的原因,我理解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够,竞争不激烈。


法律服务行业是个一定意义上的垄断行业,它在供给端是垄断的——律师只有40多万人,能干活的人就这么多。


原因我们不深究,但产生的结果,就是『供不应求』。


既然供不应求,那么在竞争不足的情况下,行业自身变化的动力自然是不足的——因为不需要变化,就可以活得很好么。


但是这样的状态不会一直持续。需求持续增长,会倒逼供给端做出变化——就像它已经在倒逼法院系统开始变化一样。


所以未来一定会产生的变化,就是《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》的作者萨斯金一直在提的『执业泛化』。


所谓执业泛化,你可以理解成会有更多『非法律人』,开始加入这个行业作为供给方,提供替代性法律服务。


股权服务是最典型的例子——和做股权业务的律师在竞争的,不是其他的股权律师,而是各种各样的咨询公司。


常年法律顾问这项业务也一样——越来越多的以『法务外包』为核心内容的法律服务公司,在提供和律师类似的服务。


前段时间引起行业热议的毕马威『抢走』144个律师的事件,也是类似的逻辑——本来是律师的事情,现在会计师事务所也能做了。律师变成了会所业务下的『工种』。


这些都是好事,也都是必然的趋势,它会倒逼着传统的法律服务行业进行改变,最终提高自己的效率,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。


这就是市场竞争的魅力。而法律服务行业当前最大的问题,主要还是缺乏竞争。



今天这篇文章,当然是我的个人观点,背后的逻辑,是我相信市场的客观规律。


法律服务行业的规模虽然在持续增长,但是和需求的增长速度相比,还是太慢了些。这背后的第一层原因,是服务效率不高,但如果你往下深究,会发现还是因为市场化程度不高。


因为行业的供给处于某种程度的垄断,这使得行业的整体竞争压力不大,所以虽然需求持续增长,但是缺乏变化的动力。


但是这样的现象不会持续,市场化一定是最终方向。执业泛化会倒逼法律服务行业的升级。


一家之言,仅供参考。


—— END ——



更多有趣

请戳一戳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